事件:7 月25 日,国家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力
支持大
规模设备更新和
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提高
汽车报废更新
补贴标准。 明确
资金渠道 中央资金支持
比例高。
本次政策明确,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直接向
地方安排 1,500 亿元
左右超长期特别
国债资金, 用于落实第(三)、(四)、(五)、(七)、(八)、(九) 条所列支持政策(其中三、五、八与汽车
相关)。政策中汽车
行业相关补贴所涉及的支持资金按照总体 9:1 的原则实行央地共担,东部、中部、西部
地区中央承担比例分
别为 85%、90%、95%。相比于此前政策,本次政策进一步明确了资金渠道和具体数额,其中中央承担比例高,支持力度大,
有望大力推动以旧换新,刺激
需求向上。
金额与范围均超
预期 补贴政策刺激重卡需求。以旧换新政策支持报废国三及以下
排放标准营运类柴油货车,加快更新为低排放货车。报废并更新购置符合条件的货车,平均每辆车补贴8 万元;无报废只更新购置符合条件的货车,平均每辆车补贴3.5 万元;只
提前报废老旧营运类柴油货车,平均每辆车补贴3 万元。从金额角度看,补贴力度超
市场预期,在运力处于低位的条件下有望刺激购车需求。从范围上看,补贴政策全面覆盖,不仅
考虑车辆的置换需求,仅淘汰老旧车辆也有补贴政策覆盖,超出市场预期。根据交强险
数据,
2024H1 我国重卡
累计上牌量为30.1 万辆,
同比-5.5%,内需有待复苏。根据方得网,
截至2022年我国国三重卡保有量约36 万辆,
我们假设以旧换新政策带来20%的置换需求,将直接拉动约7.2 万辆的
新增内需。我们认为,货车以旧换新政策的超预期有望为下半年内需复苏提供坚实有力的基础。 乘用车报废更新补贴标准
提升 促进需求向上。 乘用车报废更新补贴标准提升:政策明确,个人
消费者报废国三以下排放标准
燃油乘用车或 2018 年 4 月 30 日( 含当日) 前注册记的
新能源乘用车,并
购买纳入《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
能源汽车
车型目录》 的新能源乘用车或 2.0 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补贴标准提高至购买新能源乘用车补 2 万元、 购买 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补 1.5 万元,其中新能源车、燃油车补贴金额分别提升1 万元、0.8 万元。且根据政策细则,前期
申请补贴的消费者也可按照本政策标准享受补贴。 促进需求向上。截止6 月25 日中午12 点,商务部汽车以旧换新
信息平台收到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约11.3 万份,申请量呈现加快
增长态势。我们
预计,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燃油乘用车、2018 年4 月前新能源乘用车基本均具有报废置换性价比,前者、后者置换新车需求预计分别以中低端车、中高端新能源车为主。我们测算,2023 年报废
回收量约450 万辆,根据以旧换新政策指引,2024/2025/ 2026/2027 报废回收量约551/675/779/900 万辆;2024 年报废换新预计带来100+万辆左右乘用车增量,政策加码有望促进需求进一步向上。 汽车
产业链将如何受益?乘用车:1)国三乘用
车主置换需求以低端车型为主,在下沉市场布局较多、新能源/小排量
销量占比高的车企有望优先受益,2023年10 万元以下
份额领先的车企为上汽通用五菱(25%)、长安(16%)、吉利(11%)、
比亚迪(11%)、
奇瑞(7%);10-15 万元市场份额领先的车企为比亚迪(18%)、长安(11%)、吉利(9%)、奇瑞(6%);0-10 万元销量占总销量比最高的车企依次为上汽通用五菱(95%)、上汽乘用车(47%)、长安(32%)、奇瑞(30%)、吉利(23%),我们看好政策刺激中低端车型置换需求,看好份额领先、2024 年新车密集
推出的比亚迪、长安、吉利、奇瑞等。2)新能源车主置换结构整体倾向高端化,高端
产品线丰富的车企有望优先受益,如
华为系、比亚迪、
理想、
长城、吉利极氪(2023 年30 万以
上市场份额分别18%、10%、27%、6%、3%)。政策推出+4 月车展期间新车上市供给丰富,车企补库带来基本面向上;
零部件:汽车刺激政策若落地,整车销量复苏驱动零部件共振,量价齐升进入良性循环,配套核心车企的优质自主零部件
企业有望率先
实现业绩修复,2024 年看好
客户维度T+华为+
小米产业链,产品维度看好
智能化。
投资建议: 乘用车:看好智能化、
全球化加速突破的优质自主,建议
关注【比亚迪、
赛力斯、长安汽车】。 零部件:
中期成长不断强化,看好新势力产业链+智能电动增量: 1、新势力产业链: 建议关注T 链-【拓普
集团、新泉
股份、双环传动】;华为产业链-【沪光股份、瑞鹄模具、文灿股份、星宇股份】。 2、智能化核心主线:建议关注智能
驾驶-【伯特利、德赛西威、科博达】+智能座舱-【上声
电子、继峰股份】。 重卡:
天然气重卡上量+需求向上,建议关注【潍柴
动力、
中国重汽】。
风险提示:汽车行业竞争加剧;需求不及预期;智驾进度不及预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
和讯网立场。
投资者据此
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